党员干部不可有“油腻心态”
2017-11-27 10:04  

【廉政格言】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修学修廉】

                   党员干部不可有“油腻心态”

                     □桑林峰

近来,“油腻”一词引发广泛议论。如何避免成为“油腻男”“油腻女”,成为很多世相类、鸡汤类文章的话题。看来,“油腻之人”颇不受欢迎。   

油腻,意味停滞、迟缓,无生气、无活力,浊气重、清气降。人如果具有“油腻”特征,恐怕需要反思和改正了。社会不需要油腻之人,新时代更不需要油腻的党员干部。   

我们常讲,防患于未然。油腻加身之人,多表现为一种“油腻心态”。此种心态不除,必患“油腻症”。党员干部作为先进者、先行者、先驱者,当不忘初心、永葆活力,决不可有“油腻心态”。   

对一般人来说,有“油腻心态”则缺少朝气,影响健康,损害形象。对党员干部来说,有“油腻心态”,则“陈俗生其间”,“四风”之病徒增。久之,则膏粱之病、骨髓之病生,再想根治就难了。做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厘清“油腻心态”的种种表现,真正警醒之、力避之、摒弃之。   

贪婪。油腻之人,多是吃了不该吃的,占了不该占的,喝多了“井外之水”。有了“油腻心态”,离“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境界就远了。譬如云南省德宏州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段培相,在当地企业家眼中是“吸血鬼”,在同事的评价中是“吝啬鬼”,具备典型的“油腻心态”。

懒惰。油腻者,不喜动、不振奋,也就滋生了惰性,丢掉了敬业;习惯了安逸,丢弃了奋斗。在他们心中,“不做不错”成了避世哲学,“为官不为”成了工作导向。

庸俗。哲人言:“不管做多大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有“油腻心态”,就是亲酒桌不亲书桌,远离崇高、远离信仰,不求上进、不求一流,奉行“尾巴主义”。

散漫。心中没有主见,总是爱攀“天线”。在这些人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很流行,宗派主义、圈子文化、山头文化受推崇。结果,不是搞“两面派”,就是做“两面人”。

自炫。此类人,总是抱着过去的功劳簿不放。他们觉得自己是功臣,“老子天下第一”,爱提昨天的成绩,却不去推动今天的工作;爱说过去的辉煌,却不去开拓明天的道路。

“作诗而多芜音累气,皆由浮膘未尽耳。”作文作诗如此,做人从政同样如此。对有少许“油腻心态”的党员干部,当采取有效方法予以纠治。否则,心态影响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等到违纪违法之时,说多少悔恨之话也不管用了。   

如何摒弃“油腻心态”?有人给出“不贪、不俗、不装、不懒、不放弃”5条建议,十分对症,需要党员干部自我把脉、自我救治,以保持思想纯洁、身心健康。当然,诚如减肥一样,摒弃“油腻心态”也需坚强的意志品质。康格瑞夫有句名言:“能支配他自己精神的人,比攻取一个城市的人还要伟大。”人是有惰性的,生活也无处不存在诱惑。唯有靠毅力管控好自己,慎微慎独方能成就大事。否则,在不知不觉中忘乎所以,就会成为令人讨厌的油腻之人。   

新时代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时代,是一个严格自律、清正廉洁、抵达崇高的时代。“油腻心态”与新时代格格不入,也与党员干部身份严重不符。党员干部只有坚决摒弃“油腻心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伟大梦想的目标奋勇前进,才能不负新时代、干出新业绩、铸就新辉煌。   

                        算好为官从政“三笔账”

                     □林亦辰

身处一把手岗位,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信念滑坡、思想变质;认为自己“年过五十”“无进步希望”,便选择大肆捞钱、自甘腐败……近日,安徽省蚌埠市卫生局原副局长李杭建的忏悔录经媒体向公众披露。为何“栽倒在即将退休的坎边”?李杭建的反思,既引人感慨,更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有学者曾总结,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存在“59岁现象”:退休在即,升迁无望,于是在“一切向钱看”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在“退前捞一把”错误心理的作祟下,千方百计要把权力变现,进而一步一步走向腐败的深渊。实际上,即将退休也好,刚刚从政也罢,如何品尝“权力”的滋味,是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值得深思的“人生必答题”。   

毋庸置疑,领导干部也是普通人,总会有七情六欲,总会有各种合理的欲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应汲汲于金钱、孜孜于私利,甚至明知是违法乱纪仍然要铤而走险,明知是烫手山芋依然要伸手拿。实际上,这样“病态”的心理,不仅是理想信念“感冒”了,更是算错了人生的“大账”。   

古人讲,“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为官从政,首先就要厘清公私。历数这些年来“落马”的领导干部,他们之所以会动摇信仰、背离党性、丢掉宗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分清公与私。把权力看成是地位的象征、牟利的资本、敛财的工具,以权谋私、以权寻租的现象,自然就会发生。殊不知,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权姓公,容不得滥用;公权为民,容不得谋私。认识不到这一点,厘不清公私之别,没有正确的权力观,就难以挺立起精神脊梁,更难以经受住各种诱惑,迟早会在考验面前栽跟头、吃败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算好“三笔账”:要算算“利益账”,也要算算“纪律法律账”,更要算算“良心账”。从利益层面讲,领导干部已有稳定的收入、有组织给的待遇,细细算来,得到的已不少,因为一些蝇头小利就贪赃枉法,最终一失万无,值吗?从纪律法律层面讲,任何人,不管职位多高、贡献多大,只要违纪违法,必然会受到法纪制裁,一时侥幸换来悔之晚矣,值吗?从良心层面讲,领导干部在岗位上,组织信任、人民期待,最后却“自己把自己打倒”,对得起组织和人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面对利益诱惑,面对权力考验,每名领导干部,都应该在心中好好算算账。   

党员干部能否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坚守公权姓公,常在心中算算为官从政的“三笔账”,才能以法纪的“天理”,战胜不当的“私欲”,进而廓清心中迷雾,坚定理想信念,走好走稳从政之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选自: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1月   

关闭窗口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