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周报(第六十五期)
2017-04-07 00:00  

 

【廉政故事】

  正为何用“两袖清风”来形容为官清廉?

“两袖清风”,《辞海》解释为“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但深究起来,“两袖清风”最初并非此意。元朝戏曲作家高文秀的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中说:“两袖清风和月偃,一壶春色透瓶香”,诗人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写道:“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这里“两袖清风”是指人迎着微风走路时的轻快与潇洒。

那么,“两袖清风”为何被用来形容居官清廉呢?古时穿衣,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开,在腰间束带,随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官员多穿宽袍大袖,杂物可放于袖中。廉吏卸任后,两袖无钱,空空如也,只有清风充盈其间,故可用“两袖清风”来形容为官清廉,身边没有余财。如明朝官员况钟,曾在苏州任十年知府,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离任赴京时,百姓纷纷自发以酒送行,他便作诗以记之:“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酒密如泉”。

到了清代,郑板桥在辞官回乡时,潍县百姓盛情挽留,他感动不已,画竹、题诗留赠:“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沈复在《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中写道:“抵潼关甫三月,琢堂又升山左廉访,清风两袖”,寥寥数字,好友石琢堂为官清正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定之规】

公务接待,这些红线碰不得

“来者都是客,吃一点、喝一点不是什么大事”“你请我吃”“我请你玩”……翻看各地纪委通报的典型案例,在反“四风”高压下,一些地方仍存在违规公务接待乱象。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把规定当“摆设”,视标准为“橡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公务接待要有礼有节、热情周到,同时也要讲规矩、守标准。201312月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对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进行了明确规范。在接待经费和接待场所方面,党员干部一定要严守《规定》,切莫心怀侥幸栽跟头。

【廉史镜鉴】

做官甘“穷”

很多人以为曾国藩有左右逢源的为官技巧,其实曾国藩自己总结就一条,只有一个字:‘穷’。

曾国藩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意思是说,我以当官发财为耻,以当官贫穷为荣。我将来留给子孙的遗产中,要是有我做官挣来的钱,我都死不瞑目。曾国藩是这样说的,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曾国藩死后,所有遗产都留给了两个儿子,也就是曾纪泽和曾纪鸿两兄弟。这两兄弟在父亲曾国藩的教育下,也都是极其勤俭节约的人。曾纪泽在任驻英法外交官的时候,所有的薪俸都贴到外交使馆和外交事务中去了,而自己一直过着很俭朴的生活。他的弟弟曾纪鸿也是这样,在北京做一个低级官吏,俸禄甚至不能养家糊口,以至于生活非常拮据。有一次,曾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之后连买药的钱都没有了。想向哥哥要一点吧,想想算了,一来哥哥在国外,二来哥哥也家无余财,恐怕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要知道,此时曾国藩去世没有多久,如果留下了很多遗产,两人也不会困顿至此。后来,还是左宗棠听说了这个情况,说曾国藩教子有方,两个儿子虽然是名门之后,在官场上却是如此清廉。       

曾国藩为什么把“穷”当成是做官之道?总结曾国藩一生,原因有两点。其一,“穷”是“善身”之道。身处官场,最怕的就是钱与权的交易。所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凡把钱看得重于一切的人,个人品质也会有问题。对于这一点,曾国藩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尤其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藩专门给九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写了封信,其中“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在当时就成为治家名言。其二,则是出于个人信仰。“仁爱忠恕、礼义廉耻”的儒家信念,也让曾国藩立志做个清廉的好官,并为之无怨无悔。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曾经回忆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李鸿章以淮军首领和曾国藩弟子的身份请曾家女眷吃饭。这时曾国藩还有最小的两个女儿没出嫁。姊妹二人,仅有一条绸缎做的裤子。两人相争,以至于哭泣。曾国藩知道后安慰小女儿曾纪芬说:“明年若续总督,必为添制绸裤一条。”意思是明年我要是还在总督任上,就为你专门做一条绸缎的裤子。

刊评:曾国藩一生守住一个“穷”字,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为官哲学,使得自己在穷困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豁然达观之心态,可知曾国藩安贫乐道,一生不虚。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纪委 监察专员办公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