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周报(第五十期)
【学思践悟】
★不忘初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八大确立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要不忘初心、不负历史使命,永葆赤子之心。
泱泱中华,薪火相传,历史文化的DNA渗透在每一位华夏子孙的骨髓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主张和而不同、博采众长,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又保持自己文化的底色,沿着本民族的道路不断发展。任何外来文化进入都要被同化,否则就无法立足;无论身处何方,讲着哪种语言,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身上依旧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歌里的这句歌词,时刻警醒要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越是到了危难关头,中华民族就越能凝聚起来,像山一样,挺起民族的脊梁。即使一时被外敌侵入,就是亡国也灭不了种,我们的国家都能够渡尽劫难、重整山河。这种力量和自信的底气,正来自民族文化的深处,培育出中华儿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1840年以后遭遇的最危险时刻,反而激发出我们民族的力量,无数志士仁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淬火成钢,使国家和民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历经革命、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从没改变、信念从未动摇。
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初心,融进共产党人的灵魂。毛泽东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中华文化的浸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展现出为国为民的情怀和风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了中国人的骨气和信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时,都要举起拳头,面向党旗宣誓。拳头代表的是拳拳之心,入党誓词是发乎于心的承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誓言,就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忠诚、干净、担当每个字都与心灵息息相关。一切的奋斗背后都是心性的磨练,所有的考验最终是为了明心见性。要时刻牢记入党誓言,时时处处磨练自己心性、增强党性,坚持不懈向着高标准努力,把入党的誓词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家、民族的崛起归根到底是文明的复兴。我们应当感恩并珍惜蕴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坚信毛泽东同志的预言,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廉政知识】
纪委谈话有哪些方式?
纪委谈话常常让有问题的官员闻风丧胆,以至于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纪委找谈话”。

纪委谈话有哪些方式?这些方式有什么区别?
谈话是各级纪委常用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六种:任前廉政谈话、教育提醒谈话、信访谈话、谈话函询、诫勉谈话以及组织调查谈话等。
一、任前廉政谈话
主要是为了传达上级党风廉政精神、通报警示案例、告诫走上岗位的领导干部要勤政廉政、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分内之事。
二、教育提醒谈话
对党员干部思想上的困惑和不良倾向、工作生活中的违纪违法苗头、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轻微问题进行谈话。
三、信访谈话
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当面向组织谈清楚,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教育。
四、谈话函询
主要是指反映的问题具一般性,或者反映问题不实而予以澄清的;反映问题笼统,难以查证核实的线索。
五、诫勉谈话
谈话中将听取谈话对象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并通过谈话进行告诫、劝勉,向其郑重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错误。
六 、组织调查谈话
也就是坊间常说的“两规谈话”。根据党内法规规定,由违纪嫌疑人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配合组织调查,讲清有关问题。
【廉史镜鉴】
责重如山
我国春秋时期有两件关于史官秉笔直书的历史故事,这就是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提到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两个事件都因史官敢于直书而名垂青史。
我国古代对主体责任的追究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在《论语·尧曰》中,孔子对尧和舜勇于负责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尧对舜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舜,你要公正用权,国家治不好,百姓陷于穷困,给你的禄位也就终结了。舜传位给禹的时候,也是这样要求禹。商汤也曾对天发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论语·尧曰》中,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从政之道,孔子提出了从政要尊“五美”、屏“四恶”的主张。其中,“四恶”就是四种不履行主体责任的行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意思是:不经教化便加杀戮叫做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是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做小气。这就是说,从政者对下属应尽教育之责,对下属的工作标准要有明确要求,而且要求要符合实际,不能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尤其是对下属的工作条件要予以充分保障。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一个成年人,不管是从政者,还是老百姓,都要对职责范围内的人和事负责,小到一家之长,大到一国之君。《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儿女教育不好是父亲的责任,学生教育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作为一国之君,要对一个国家负责;作为一地之牧,要对当地百姓负责。《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曾三问齐宣王:“王的臣子中有一个把妻子孩子托付给朋友照顾而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你说对他的朋友该怎么办?”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齐宣王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这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由来。
我国历史上自觉担当责任的事例有很多。三国时期,诸葛亮斩马谡可谓家喻户晓。马谡刚愎自用,致使街亭丢失,论罪当斩。但诸葛亮并未一斩马谡了之,而是自叹“大势去也!此吾之过也!”请求君主以用人不当治罪,刘禅虽作宽慰,但诸葛亮仍坚定自贬三级,不得已刘禅同意将其由一品丞相降为三品右将军。自贬三级何为?因用人不当,诸葛亮对街亭之失负主体责任。
当然古代对官员的问责,是人治的一部分,问责的程度和程序也很随意,并不规范,与现代法治社会的责任追究精神多有不同。但中国古代对官员严于问责的吏治文化,有很多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当前,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不认真履行领导职责,对下属疏于教育管理,喜欢搞一团和气,不敢坚持原则,对职责范围内存在的问题,明知不对,却不批评、不指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属出了问题又不愿承担责任,长此以往,最终受损的是党的事业,也不利于干部的成长。
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松松垮垮害一代”,身为领导干部,就要全面履行职责,真正把主体责任扛起来,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不使一名同志掉队。对下属出现违纪问题的,要勇于承担领导责任,并以此为戒,防微杜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