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严把政治关廉洁关
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确立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性举措。选对人用好人、好中选优必须严把政治关廉洁关,让政治生态更加清朗,为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前,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正在推进,党的十九大相关人事工作也已启动。选对人用好人关乎党的事业接续发展和党的建设全局,关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就能释放最有正能量的强烈信号,激励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担当起党和人民托付的责任。选对一人,造福一片;用错一人,贻害一方。选人用人出了问题,就会严重败坏党风,伤害党心民心,给党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今年是换届之年,更要聚焦政治纪律和廉洁纪律,坚决防止政治上有问题、本人不干净的干部在换届中进入新班子,从源头上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天下最难之事莫过于用人。从8900万党员中挑选出2300名党的十九大代表,确定各级“两委”人选,不是本人没问题就可以,而是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确保成色好、成色足。选好配强干部考校着党委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责任担当。要按照党中央对换届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决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对党忠诚、政治可靠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要求。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入了解、掌握推荐人选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情况,真正把政治意识强、有大局观、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对存在的问题一丝一毫不能含糊,必须及时核查,决不能马马虎虎,如果再发生刚换届就有新任职干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就要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
落实“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规定,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到换届工作人事安排的严格把关上,这是党中央赋予纪检机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定期梳理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和后备干部遵守政治纪律、廉洁纪律情况,摸清底数、动态更新,把地区、部门的政治生态状况搞透彻,为换届工作提供参考。严把党风廉政意见回复,是对纪检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的检验。决不能再拿出“有反映,但比较笼统,不具有可查性”这样的回复,必须一是一、二是二,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意见,对政治上有问题的一票否决、廉洁上有硬伤的坚决排除。各级纪委要把肩负的把关职责履行好,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和重托。
【警钟长鸣】
“微腐败” 可成大祸害!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处不慎、大处必败。大吃大喝,无不从小吃小喝开始;大奸大盗,无不自小偷小摸发端。一些贪腐落马的违法犯罪分子,也无不是从“微腐败”发展为巨贪大蠹的。可见,“微腐败”是腐化堕落的温床,毁坏大坝的蚁穴,若不及时遏制,就可能积小腐为大腐,由小贪变大贪,一步步走向无底深渊。
正风反腐,涓流莫轻。近日,河南省军区公开放映由纪委巡察督导组摄制的专题录像片,对涉及9个师团级单位的17个“微腐败”问题公开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腐败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但反腐没有“特区”、没有“禁区”。不论是大腐败还是“微腐败”,都在坚决反对之列。回望几年来的反腐进程,正因为坚持点面结合,大小兼治,从各个环节突破,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才使反腐势如破竹,形成压倒性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微腐败”屡禁不绝、屡治屡犯。河南省军区通报的问题并非个别。从近期通报的典型案例看,一些单位和干部在公务接待、婚丧嫁娶中,违规违纪现象仍比较普遍。
“微腐败”问题的产生,除了存在侥幸心理外,一个重要的思想认识原因,就是认为少拿点、少收点、少吃点算不了什么,打打擦边球也没人在意,“礼上”往来属人之常情,“微”不足道、“微”不可治。个别领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这些错误想法、灰色论调,好比思想上的灰尘和杂质,如果不彻底清除,必然会影响和左右人的行为,破坏已经形成的良好风气,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受到污染。
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处不慎、大处必败。大吃大喝,无不从小吃小喝开始;大奸大盗,无不自小偷小摸发端。一些贪腐落马的违法犯罪分子,也无不是从“微腐败”发展为巨贪大蠹的。可见,“微腐败”是腐化堕落的温床,毁坏大坝的蚁穴,若不及时遏制,就可能积小腐为大腐,由小贪变大贪,一步步走向无底深渊。
“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这是清端公陈瑸居官后常说的一句话。康熙召见他时,他以此为对,受到嘉赏。康熙为此而大发感慨:士未有律身不严,而为官能以清廉著闻者。唐代的宰相陆贽,为官清廉,大小进贡他一概拒收。他在奏章中说:“贿道一开,辗转滋厚”“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德宗听了,对他大加赞赏。这些故事,都说明防腐止贪需从“小”抓起,防微杜渐。
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表面虽“微”,其实质都是“腐”,结果都是“败”。少数单位和干部中的“微腐败”,损害军队形象,腐蚀内部关系,影响军心士气,消解部队战斗力。尤其是发生在士兵身边的、损害官兵切身利益的“微腐败”,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伤不起”,绝不能等闲视之。
小者大之源。涓滴不塞,必成江河;河流泛滥,必为狂澜。“微腐败”不惩治,任其发展蔓延,总有一天,就会成为坏事的“最后一根稻草”。从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小。因此,任何人都“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微腐败”,我们一贯的态度是“零容忍”,细“治”入“微”,无腐不治,有腐必惩,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一人,处理一人,绝不姑息迁就,放任自流。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根治“微腐败”,必须从端正思想偏差入手,纠正那种小不足虑、微不足道、人之常情、取不伤廉等模糊思想,提高对“微腐败”危害性的认识,从而有效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自觉做到不因小而贪、因微而腐,始终在“高压线”下行事,在“安全线”内行走。
【廉史镜鉴】
从凿壁偷光到贪婪盗土
很多人读过“凿壁偷光”的经典励志故事。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人公匡衡通过勤奋好学、奋发图强扭转了命运,成为一代名相。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打动了很多人,也成为很多人在教育下一代中引用最多的案例。
匡衡,出生于西汉后期,从小就生活在贫寒家庭的环境中。为了补贴家用,他过早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喜欢读书的他,白天到外面干活,晚上回到家才能读书。由于太穷,买不起油灯,晚上自然就看不了书。但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邻居家家境殷实,一到晚上就会点上油灯照明,灯火通明到天亮。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趁邻居不注意,在墙上凿开一个洞,借助洞中射过来的光亮读书。在别人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当地一位藏书家。为了能看更多的书,匡衡恳求主人将其留下,并用干活作为交换条件。经过几番的恳求,主人被匡衡勤奋刻苦的精神打动,决定留下他。有了海量的书后,匡衡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他的这种孜孜勤奋的精神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不仅成为西汉著名的经学家,还官至丞相。
这是被很多人所熟知的前一部分,故事并没有终止。博学多才的匡衡仕途非常顺利,在朝堂上引经据典,在参议中又能娴熟地阐明道义,深受朝廷赏识,经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升至丞相,封为安乐侯。
匡衡从出身卑微到位高权重,内心也经历着波澜。因为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竟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力之后,他也做了违背初心之事。
朝中大臣对他提出弹劾,认为匡衡身为朝廷重臣,不以政务为重、一味明哲保身,没有及时地参奏揭发宦官石显,没有尽到重臣应尽的义务,甚至采取阿谀曲从的躲避态度。
被封为安乐侯后,其食邑土地按朝廷规制有数,但匡衡非法扩大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告其“专地盗土”,被免为庶人。
匡衡的故事折射出很多引人深思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只读到故事的前半部分?最好的解释或许是为了勉励学习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但其实,故事的后半部分又反映出很多深刻的问题:勤奋读书固然是为了改变命运,但是读书更可以让一个人明白自己将来要变成什么样的人,认识到自己将要具备哪些道德品格。
匡衡从一个衣衫褴褛的庶民跃升至权力的巅峰,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圈占土地。他在位高权重时无论是手中掌握的权力还是多占有的土地,对于他之前的家境来说,要强上千百万倍。
欲望像个无底洞,无法填满。当得知宦官石显的恶行后,为了避免对自己的利益造成影响,于是明哲保身、曲学阿世。但当石显失去保护后,他才和别人联手对其弹劾。这些也就注定匡衡的价值观被扭曲。
如果一个人灵魂空洞、精神贫瘠,那么无论多少权力和财富都难以填平他们内在的欲望,它和漆黑的无底洞一样深不见底,腐蚀着人的价值观。
无论家庭条件如何,财富多少,教育问题才应该是头等大事。人的价值并不是通过财富和权力的多少衡量和实现的,年少时候的贫穷不要成为以后犯错的借口。由于每个人起点不同,各自的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样。要避免让孩子只盯着不属于自己的金钱以及嫉妒别人的生活,让孩子相信,凭自己正当努力换取的成果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刊评:不要羡慕别人取得的成功,不要惦记别人手中的财富,更不要羡慕别人手中的权力。是否能保证在命运的大起大落面前心如止水?是否能保证自己的价值观不被财富和权力所腐蚀?幼时苗正,不代表一定成长为伟岸的参天大树;正心诚意,涵养正确的价值观是一辈子的事,尤其是面对头绪万端的花红柳绿,保持价值观不被扭曲,是毕生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