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周报(第四十期)
2016-06-27 00:00  

 

廉政周报(第四十期)

【高层声音】

中纪委五次全会 王岐山书记十句“狠话”

王岐山书记1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这份报告“干货满满”,请听听王岐山书记在报告中说了哪些“狠话”。

 

 

1 打虎深得党心民心

严肃查处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案件,充分体现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坚强意志,彰显了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深得党心民心。

2 严明纪律

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要求,严肃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审查惩处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的党员干部。强化组织意识和纪律观念,检查请示报告等制度执行情况,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确保纪律刚性约束。

3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把握大局,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严肃查办审批环节涉租寻租、插手工程建设、项目开发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腐败,把对抗组织调查、搞非组织活动行为作为纪律审查重要内容。

4 防查案跑风漏气

在专案组成立临时党组织,加强教育监督管理,坚决防止跑风漏气、泄露秘密,严格涉案资料和款物管理。

5 纠正“四风”、防止反弹

立场是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目标任务是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纠正“四风”、防止反弹。

6 不刮风、不搞运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我们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有静气、不刮风,不搞运动、不是一阵子,踩着不变的步伐,把握节奏和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一步步引向深入。

7 监督网要“无处不在”

纪检监察机关不断提高工作透明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作用,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要释放群众和媒体监督正能量,让“四风”无处藏身,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8 “四风”树倒根在

当前,“四风”面上有所好转,但树倒根在,重压之下花样翻新,防止反弹任务艰巨。有的地方政治生态恶化,干部被“围猎”,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搞利益输送,遏制腐败蔓延的任务仍然艰巨。

9 两个决不允许

我们党绝不允许结党营私、培植亲信、拉帮结派;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另搞一套、阳奉阴违。

10 杀回马枪

监督不是一阵子,要对已巡视过的地方或部门杀个回马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强化震慑、不敢、知止的氛围。

【知识窗】

        从文字起源看“监督”

 

在中国共产党党章中,“监督”一词共出现过18次。古人是怎样说“监督”的呢?“监督”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监”字从中国的文字学来说,是一个会意字。它的字的结构、形象已经告诉我们它的意义。你看甲骨文或者西周的金文里面的“监”字有一个人,突出了他的眼睛。下面有一个皿,就是一个器物在下头,那个人是眼睛朝下看着这个皿这个器物里面。这个字本来的意思,应该是一个鑑,就是金字边一个监督的“监”字,那个字有个镜子的意思,因为古人的那个时候,铜的镜子不普遍,常常是找一盆放着水,然后眼睛去看。这样他去看的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了,这是它最早的意思,就是人眼睛从上往下来观察,所以“监”这个字后来就有监察、观察这样的一个意义。

“督”字则出现得晚一些,《说文解字》言“督,察也”,也就是察看的意思。

“督”字的起源,目前的话在我们考古学上,古文字学上还不能追溯得太早。“督”字上面是一个叔叔的“叔”字,底下一个“目”字,目就是眼睛,它是一个形声字,因为它跟眼睛的行动有关,所以它是从目的一个字。这是表示它形的部分。它的声音就是上面那个“叔”字,“叔”字在古音学里,我们叫幽部字,就是跟“督”这个音,所以它就念成督,因为上头那个叔叔的“叔”字,你可以看,它本意是一种豆子,所以它有几个小点儿,小点儿就是小三个点,不是“小”吗?因为豆子是很小的,用眼睛来看一些细小的东西,这就是察,观察的察,因为监也是察的意思,督也是察的意思,那么监察就有一种监督、管理等等这样的一个意义在里面。

“监督”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周礼·地官·乡师》中云:“乡师之职”,“大丧用役,则帅其民而至,遂治之。”郑玄注曰:“治谓监督其事。”可见监督有监察督促之意。南朝范晔所著《后汉书·郑孔荀列传》中有载:“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谋而鲜过者也。”意指在派兵遣将时任命监军一职督察军事,可以避免或减少过失、防止出现问题。这就谈到了监督的作用。

【廉史镜鉴】

守住“正俸”过日子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弊政丛生、贪欲横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并非个例,但也不乏清正廉洁、靠正俸过日子的人。被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为“循吏第一人”的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官至楚国令尹,即宰相。在位时,他的政绩有口皆碑,整顿吏治、颁布典律,兴修水利、根治水患,伐陈围郑、奇兵破晋,施教导民、廉政爱民,辅助楚庄王,在烽火狼烟中,渐成霸业。封赏时,孙叔敖却“为辞不就”,仅守着朝廷俸禄过日子。他去世之后,儿子却因为家贫,不得不以砍柴为生。楚庄王闻之孙叔敖身后的家境后,竟被感动得“涕如滂沱”,遂将“寝丘四百户”的地方封给了孙叔敖的儿子,用来祭祀故人、供养子孙。

在一般人看来,古代为官肯定俸禄丰厚,且不说腰缠万贯,至少也是衣食无忧,好于普通百姓许多。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对官吏都是低薪制,明清两代更是历史上薪俸最低的。《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京官时期)》一书中,真实地记载了曾国藩的个人收支状况。按他当时的官职,年俸为125两白银,用大米购买力换算,大概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200元人民币,那么他一年的工资加上所有津贴换算过来就是2.5万元钱,每月2080元。由此可见,曾国藩虽然是朝廷命官,但却是个穷官。为了弥补开销不足,他不得不向人借钱。他在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道光二十一年底,家里带来的银子花光了,借了50两才勉强过了年。做官赔钱不是曾国藩一个人的现象,这是当时京官的普遍现象。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沦为贪官,这主要得益于理学修养的作用。正是靠着自觉的内心修炼强化自己的意志力,从而支撑着曾国藩等人在无比肮脏的官场中超拔流俗,抵御住了种种诱惑。

官吏正俸的多寡,与他们是否守廉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意味着俸低必贪。其实也有一些官吏虽然俸禄很低,但却甘于清贫,两袖清风,恪守为官做人的底线。宋代的王安石任宰相后,俸禄虽然比普通官吏高出一些,但却一直未置私产,直到罢相之后,才在金陵郊外建了个“半山园”。据《续建康志》载:“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可见简陋之程度,远非今日一些官员的别墅可比。明朝的海瑞,为官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不但政绩卓著,而且清廉自守,在南京都察院任上殉职后,其同僚在整理海瑞的财物时,竟发现他只有8两银子、几件布衣,旁观者唏嘘不已。清代的于成龙,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的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他天南地北,宦海沉浮20多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情操若节,不改初衷,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靠正俸过日子,说到底是对清廉的坚守,也是自我人格的升华。历史上这些“清官”,他们做官清廉,不只是为了人生的点缀和粉饰;他们做人刚正,不只是为了做官的荣誉和名声。他们将“做人”与“做官”融为一体、贯通一片,在“做人”中完成“做官”的责任和义务,在“做官”中持守“做人”的本性和尊严。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些,但却使人格生辉、光耀后世,他们虽然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家产,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财富。

封建官吏中的有识之士尚且懂得“吾有正俸”、不可贪腐,恪守为政清廉的本色,今天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共产党人,理应做得更好些。事实也正是如此,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志存高远,廉洁自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树立起新时期人民公仆的丰碑。孔繁森深谙幸福的奥秘,以甘愿付出为自己的幸福追求,他不仅甘于清贫,而且还自掏腰包为藏族老阿妈送衣送药,收养藏族孤儿,甚至用自己卖血的钱来改善孩子的生活。相比之下,有少数党员干部却信奉“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陈腐“官念”,以“做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任性,不靠薪水过日子,而靠权力寻租,靠不正当手段敛财,其贪欲无限膨胀,达到一发而不可收的程度。对此,靠“正俸”过日子,就成为对官员的一种道德“拷问”、灵魂烤炙。守不住这条底线,身受缧绁、被人耻笑便是迟早之事。

朱元璋曾告诫文武百官:老老实实地当官,守好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比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用之终生。现在干部都有一份稳定收入,组织上从工作考虑又给了许多必要的工作待遇,细细算来,我们得到的已经不少了,应该十分珍惜。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如果干部以权谋私,在正俸之外还要不择手段地攫取灰色收入、违法所得,自己把自己打倒,既对不起组织,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家人,不仅丧失了为官之德,也违背了做人的良心。

刊评:事实证明,以靠正俸过日子为廉政底线,方能彻底切断做官与发财之间的联系,激励越来越多的人“风物长宜放眼量”,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远离诱惑,保持本色。

关闭窗口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