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要闻】
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上
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会议新闻稿里有这样一句表述:“各级党委要担当和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准则》和《条例》办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
“刻印”,新意背后的分量是沉甸甸的。说一套、做一套,肯定与“刻印”背道而驰;嘴上说为人民服务当人民公仆,背过身就与民争利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与“刻印”是南辕北辙的;听优秀党员事迹报告时热泪盈眶、热血沸腾,走出会场后直奔高档会所吃喝玩乐,这是虚伪的“刻印”……
“四风”和腐败问题为什么积习甚深、冰冻三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为数不少的党组织放弃管党治党责任,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在不正之风面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的多了,在腐败土壤里深谙“生存之道”、“为官之道”的多了。比如,过去一些地方出现拉票贿选、买官卖官等丑闻时,有关党组织却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知情的党员干部选择沉默,从组织到个人都放弃了党性原则,不敢担当、不敢较真、不敢斗争,以致党规党纪沦为一纸空文,其结果必然是“正气上不来、邪气压不住”。又如,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基本不谈也不爱听理想信念宗旨这些“大道理”,但是一聊到当官发财、致富经的话题时就兴致百倍,行为处事的表现是“两耳不闻百姓事,一心只念生意经”。
有纪律不执行,党就必然是一盘散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党之兴亡,人人有责、有则、有戒。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到全面从严治党,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到“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管党治党的指向和发力处,无不关乎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
厚德明法见深意,正本清源谋长远。中国共产党正用简便、易行的形式呈现“执政党廉洁自律的宣誓和向人民的承诺”和“从严治党的一把尺子、广大党员的基本底线和遵循”。这就意味着,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上,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要接受人民监督的。
对8700多万名党员来说,是不是自觉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上,关乎党对人民的承诺能否兑现,检验着党员对党的忠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严格按照《准则》和《条例》办事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自觉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性原则和党内规章的现象作斗争,既忠诚又担当,既干净又干事,这就是以实实在在的“刻印”取信于党、取信于民,人民群众就能不断感受到执政党兑现承诺的行动、享受到更多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
【廉政文化】
最早提出“廉政”的官员是谁?
浩如烟海的史册里,名相济济,那么,最早提出“廉政”的官员是谁?答案就是晏婴。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经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春秋时期的晏婴是后世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有关晏婴的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死马杀人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他先后辅佐了三位国君,创造了齐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盛世。他曾提出:“廉者,政之本也。”是中国最早提出“廉政”的官员,并为之躬行不怠。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一次,晏婴正吃饭时,齐景公派人来见他。晏婴因为对方是君王派来的人,所以要给以特殊款待,晏婴当场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算是招待了。公差没想到晏婴家吃得差不说,做的饭也那么少。
景公得知后,立即命人给晏婴送去黄金千两,想到他天天穿着粗布衣裳,坐着老马破车,就又送他千金裘、豪华车,并给他偷偷修建豪宅,赏赐他60邑的土地,不料这些都被晏婴拒绝了。晏婴的这种行为遭到同僚们的非议,他们说:“晏婴拿着那么高的俸禄,却过得那么寒酸,这不是给国君丢脸吗?”晏婴说:“我用俸禄来养亲扶贫,除了我的家人、亲人生活费用之外,我还接济了齐国境内的几百家贫寒人士,这也是宣扬国君的恩德。”由于晏婴节俭自律,乐于助人,所以被称为齐国的第一大贤人。
晏婴在宰相之位时,从没有拿过一分不该拿的钱,甚至他理所应得的奖赏,他都推辞不受,更有甚者,当他告老还乡时,还把封邑、车马退还给了国家,可谓清廉至极。
晏婴临终时叮嘱妻子:“吾恐死而俗变,谨视尔家,毋变尔俗也。”要求家人在他死后,不要改变节俭的家风。晏婴能如此坚守清贫,令人动容感慨。司马迁曾赞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晏婴安贫乐道的一生警示我们:生活其实很简单,只需一日三餐、衣服蔽暖、三尺床宽,仅此而已。太多的物欲只会是负累,甚至会招灾引祸,“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晏婴的节俭表率,让那些贪官们无地自容。
纵观晏婴一生,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生活上,他能超然于物外,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在那个近乎蛮荒的蒙昧时代能有如此真知灼见、高洁操守、深谋远虑的先贤智者,的确罕见。所以有晏婴这样鞠躬尽瘁的重臣是齐国国君的造化,有晏婴这样重民、爱民的贤人智者是齐国人民的幸运!
至今,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时空,晏婴的廉政魅力依然光辉无比,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廉史镜鉴】
韩非子思想的廉政启示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道、墨等学派的精神成果。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观点鲜明而深刻,对治国理政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其中不乏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启示。
韩非子告诫执政者要节俭节制。他指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意思是说过分沉湎于美酒、美味、美人都是非常有害的,应该懂得节制。他还以商纣王的事说明过分贪恋逸乐和享受的危害。商纣王先用象牙做筷子,其叔父箕子认为商纣王使用了高档餐具,在吃的方面也一定会追求山珍海味,进而穿锦罗绸缎,住高台大屋。如此下去,天下的物质都不够他享用。果不其然,商纣王荒淫贪婪导致人亡政息。当前,作风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现象已经得到很好治理,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观望心理、暂避风头心理等,一定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让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强调要防微杜渐,见微知著,从细微之处消除消极因素。他讲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见了蔡桓公三次,三次都说蔡桓公有病,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但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不信,最后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而亡。这个故事说明做事须从小处防范,别让小患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灾。对于反腐倡廉建设来说,就是要“禁奸于未萌”,注重预防,建立让党员干部不想犯错、不能犯错的机制体制;同时要注重小贪、小腐、小错的纠正、处理,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小毛病要早打招呼,早查处,早纠正,防止小错不纠而酿成大错。
韩非子反复强调法律必须公平公正,极力反对任何人享有法律上的特权。他提出“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主张制度法律面前没有例外。“疏贱必赏,近爱必诛”,执法者必须一碗水端平,不能有亲疏之分。他强调执法人员要保持公正公平,“执法者强,则国强;执法者弱,则国弱。”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更要反对特权,杜绝例外,制定的制度和法纪对任何人都要有同等的约束力,减少权力对法律的干预,无论“老虎”还是“苍蝇”,惩处的尺度要一致。
韩非子认为自上而下的示范带动作用至关重要。“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死。”他讲了两则故事,一则是齐桓公拒穿紫色衣服。齐桓公本来喜欢穿紫色衣服,导致“一国皆服紫”。因紫色衣料特别昂贵,为制止这种奢华之风,他赶紧带头不穿紫衣,并对身边的人说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很快,全国的人就不再穿紫衣了。另一则讲的是邹国君主喜欢佩长带,身边的大臣们也佩长带,于是长带越来越贵。邹君便用割断自己长带的方式制止了这种风气。上行而下效,上级的示范带头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一定要从领导干部抓起,特别是盯紧“一把手”,通过“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模式,自上而下,层层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韩非子主张节俭节制、防微杜渐、公平公正、厚赏重罚、自上而下的治国理念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党员领导干部借鉴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