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声音】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三严三实”天天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9月11日下午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要求党员干部 “三严三实”天天见!请一起学习下面十个天天见。
一、缺“钙”天天补
身体缺钙,直不起腰、迈不开步;精神缺钙,立场不坚、毅力难恒。缺钙太危险,缺钙就要天天补。
二、少“油”天天加
油是机械的燃料,是机械的动力之源;知识是人的营养,是人的力量源泉。少“油”必须天天加,缺知应该天天学。
三、“枝叶”天天修
树需修枝,人要修身;一叶知秋,见微知着。细节决定成败,修树从枝叶开始,修身在细微处用功。
四、“灰尘”天天扫
浮尘常扫,窗明几净。积尘难清,沉疴难治。灰尘天天扫,微恙及时医。
五、“镜子”天天照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是非。镜子天天照,心明眼亮无困扰。
六、问题天天摆
日有三省德自高,夜有三思气自豪。问题天天摆,能力日日强。
七、有错天天改
知错就改英雄气,讳疾忌医入膏肓。有错天天改,事业日日兴。
八、路线天天走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们党来自于民、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力量在民。我们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群众路线必须天天走。
九、行动天天见
任重道远,时不我待。时时警醒,处处尽心。行动天天见,一丝不松、一刻不停。
十、事业天天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想在实处,干在实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事业天天干,滴水石穿,愚公移山。
【党风党纪】
尹晋华:用纪律管住大多数
河南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近日强调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真正做到“纪”在“法”前,用纪律管住大多数。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能防止“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 是指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这种现象,在涉纪涉法领域中同样有突出表现。如果任其蔓延滋长,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就会有更多人跟风仿效,视纪律如无物,把组织要求当成“耳旁风”。比如,有的党组织不讲规矩、不讲程序,一些重大问题、重大决策该讨论的不讨论,重大项目该研究的不研究,选人用人该遵守的程序不遵守;有的党员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看风使舵、左右逢源,对党中央的政策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在公开场合发表与党中央精神相悖的言论;有的人明哲保身、“好人主义”盛行,为官避事、不愿担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报告的不报告,对组织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甚至欺骗组织,对抗组织调查。如果我们在纪律上松一尺,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就会退一丈,党的纪律就会沦为“稻草人”“纸老虎”,党组织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甚至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党内绝不允许这种破坏规矩、违反纪律的现象存在。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能走出“思维误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在不敢腐上初见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从严治党的前沿,就要全面依纪进行监督执纪问责,防止养痈遗患、放任自流。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能确保“树倒根除”。“祸患常积于忽微”,任何违纪违规违法现象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轻到重的演变过程。严惩腐败,让腐败分子在政治和经济上付出高昂代价,使那些利欲熏心、胆大妄为之徒心生畏惧、望而却步,是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的有效手段。十八大以来,纠正“四风”和遏制腐败成效明显,但“树倒根在”。我们要防止“木匠的斧子一面砍”,把握好分寸、火候和节奏,特别是把握好度,既要立足当前,高压惩腐、重拳出击,加大惩处力度,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还要着眼长远,加强纪律建设,从小处入手、从具体突破、从细节完善,治病于未发之时,解决问题于初始阶段,实现监督执纪问责常态化。既要有雷霆手段,让想搞腐败的人收敛、收手;又要有菩萨心肠,用纪律手段使违纪者“出汗排毒”、幡然悔悟、回归正道,防止其在错误道路上越滑越远。
通过严明党的纪律,加强纪律建设,搞好日常执纪监督,在党内形成敬畏纪律、遵规守矩,不踩红线、不越雷池的良好氛围。
【法纪时空】
“节日病”抬头我省8月处理违反“八项规定”338人
8月份,河南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251起,处理338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248人;处分人数中乡科级干部占绝大多数,共244人,处分县处级干部4人。
从省纪委监察厅公布的一份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他们都为何被处分:

8月份,在查处的各类问题中,“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最为突出,处分55人,占处分总人数的22.2%;居第二位的是“违规公款吃喝”问题,处分46人,占18.5%;居第三位的是“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处分44人,占17.7%。据省纪委监察厅公布的消息,8月份,因“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和“违规公款吃喝”问题受处分人数占比明显上升,因“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问题受处分人数占比15.3%,比7月份下降7.7个百分点。
分问题来看,“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最为突出。而今年前几个月连续占据“榜首”的“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问题,8月份则退居第四。
从8月份查处的问题分析,一方面表明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收送礼品礼金、公款吃喝现象有所抬头,应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节日病反弹。
【廉史镜鉴】
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在河南内乡县衙东账房悬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此副楹联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和执政理念。
其上联的意思是,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下联的意思是,君子崇尚他所听到的善言,努力践行自己所认知的理念。
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向来为儒家思想所提倡,是历代为官从政者应具备的品德。真廉洁者,从不言贫;真勤政者,从不言苦。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才是为官之道。
廉字打底、勤字当头,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坐标。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廉政和勤政是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既廉又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躬亲庶政,不舍昼夜”的司马光,“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人何言不能?为官不廉,就会为利益所惑、为金钱所动,那么所谓作为就会是乱作为,就会突破底线、超越法治、摆脱约束,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为政不勤,就会政怠宦成、无所作为。如果说贪污腐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罪行,那么这种懒政思维,则更加具有隐蔽性,更难以察觉,如同温水煮青蛙,从长远来看其危害不容小觑。不廉或者不勤,都与执政为民的要求背道而驰。
刊评:不言贫而能廉,不怕苦而后勤,说到底还是要加强内心修炼和党性修养。 |